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特征的历史规定性
时间: 2024-07-29 03:06:25 | 作者: 新闻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进入新时代,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付诸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特征的历史规定性。在百年历史上,中国人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社会理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中国人根据不同时代的任务发展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同时采取具体措施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取得了世所罕见的伟大成就,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历史的眼光看,现代化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世界各国都在不懈追求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一直在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先后经历了多次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中国始终将中国实现现代化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将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最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将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主要实现形式。强调,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随着革命胜利的到来,中国人进一步将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与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相结合,提出中国的独立与解放是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先决条件。正如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提及的,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能性。虽然这一时期没有明白准确地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概念,但中国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要实现独立解放、实现工业化。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对现代化的认识由单一的工业化拓展成为包含多个层面的“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恢复后,中央参照苏联的国家工业化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发达的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领导力量作为发展目标。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够达到目的。党的八大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写入党章。在此之后,“四个现代化”的详细的细节内容跟着社会变迁和党认识的深化而变化,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新的“四个现代化”,即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中国人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遇到的具体难题与现实需求中提炼中国的现代化理论,不断丰富现代化理论,可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始终是我们党工作的主线。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通过对国情的重新认识和其他几个国家发展历史的借鉴,提出更务实、更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状况的现代化目标与道路。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概念:“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此时,所指的“中国式”主要是底子薄、人口多两个重要特点。进一步解释,“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1984年,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准进一步明晰:“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后来直接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这便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表明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让国家摆脱贫困、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决心。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一设想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追赶目标,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核心目标。
新世纪以来,中国人不断结合实际发展状况调整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告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胜利实现,并增加了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拓宽了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7年,党的将其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以习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更加自信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概念,更加坚定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中国人意识到,“现代化道路并没固定模式,对自己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上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为此,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并做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国人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本质要求与重大原则,并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便更为明确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党在未来仍需不断努力实现的社会理想。
中国人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实践,使我们党对于现代化的理解更加科学。进入新时代,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付诸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路径。
注: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为20213002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