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集团军受阅方队:威武雄壮虎贲师
时间: 2024-07-27 18:18:07 | 作者: 提升设备
9月3日,由第38集团军某机步师抽组而成的“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通过广场。
9月6日,驻保定的第38集团军某机步师400余名受阅官兵凯旋。9月3日,他们组成的“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整齐划一的威武阵容接受检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欢迎受阅部队归来的仪式上,师长谭斯龙盛赞自己的官兵:“你们用实际行动续写了‘飞虎师’忠勇善战、创新争先的新篇章。”
作为我军的王牌部队,驻冀的第38集团军今年共组建了4支地面方队和1支空中梯队参加阅兵。近日,他们陆续返回驻地。
9月3日10时40分许,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分列式开始。
由第38集团军某陆航旅组建的空中护旗梯队,护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国人民军旗,率先飞过上空。
许多人还记得那一刻:蔚蓝的天空中,6架直升机护卫着国旗和军旗、20架直升机组成了“70”字样、7架教练机拉出了7道彩烟。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该旅旅长陈静江告诉笔者,在空中用时速180公里左右的直升机摆出“70”字样的队形,在陆航历史上尚属首次。
据了解,这一队形并不是最初的设计。改变始自进驻阅兵训练基地后进行的第一次前期训练成果演示。当时,陆航部领导提出,可否将队形进行细微调整,以求更加美观。
领导的话让飞行参谋李文江当场一愣,因为当时原队形已经训练成型,调整队形要重新论证,之前多次训练形成的定位习惯也要随之改变。
新队形无经验可借鉴,受领任务后,该旅领导班子就带领技术理论研究攻关小组进行探索:先研讨队形,而后地面摆练,再分组训练、梯队合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攻关,最后终于成功。
阅兵当天展示的队形,不仅难度超越了他们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的九机楔形编队,而且以“机群规模大、编队形式难、左右间距小、前后机距近”等特点,创造陆航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回顾最初的训练过程,该旅参谋长苏应山介绍,方队制定了一个阅兵总方案,各类阅兵保障计划8套,按阶段开展风险评估8次,梳理出风险点100多个,还制定两套飞行安全措施和4类特情处置预案。
据介绍,保持队形稳定,实现“米秒不差”并不是特别容易。训练中该方队用仪表一米一米地掐距离、用秒表一秒一秒地卡时间,使编队间隔误差从几米下降到零米,到达时间误差也从几秒缩短到零秒,从而使编队的稳定性和精准性达到极致。
当“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踢着正步通过时,人们的思绪难免会回到那个“小米加步枪”的时代,那场战争,我们赢了。但如何在未来战争中赢得胜利?
受阅归来,空中护旗梯队将军领队陶炳兰的话一直响在官兵们的耳边:“让陆军飞起来,不仅是我们陆航人的梦想,更是新一轮军事的迫切需要。若无法为明天的战争准备好,就一定会吃败仗。”
第38集团军“平江起义团”曾4次参加大阅兵。本次阅兵中,他们组成的坦克方队在装备方队中第一个通过。这支方队将于9月12日返回驻地。
9月3日当天,他们驾驶着18辆99A式坦克,以“箭”形编队驶过,雄赳赳、气昂昂,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令人血脉贲张。
据该部队领导介绍,99A式坦克是我军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信息化程度较高,具备世界先进水平。
训练一开始,该方队队长佘贵阳就告诫所有官兵:红军传人每次参阅都是新开始、新战斗。
的确,考验无处不在。方队一开始采用了上次受阅时摸索出的“三镜两杆一器”等手段进行驾驶训练,初期成绩提升很快。可在1个月后的摸底考核中,他们却没拿到第一。
老经验怎么不灵了?方队官兵放下架子去请教,发现兄弟单位采用了电子成像系统训练,精度能达到老训练器材的两倍。
改!结合新型坦克吨位重、提速慢、队形特殊、传动不对称等特点,他们在老训练器材基础上改进电子成像系统,增加激光测距、分划标齐等多种手段,很快就在装备方队指挥部组织的考核中获得冠军。
参阅的一位干部介绍,看似一个训练手段的改变,实质上也折射出一直处在军队武器装备力量构成中“老大哥”地位的陆战武器装备,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要求,努力寻求转型的现实。
呈现出这种趋势的还有装备方队中第五个亮相的反坦克导弹方队,组成方队的第38集团军某新型机步师炮兵团,是全军第一支信息化炮兵团。
该方队本次亮相的红箭—10多用途反坦克导弹,大多数都用在打击敌纵深中程距离范围内的坦克、装甲车辆、地面高价值点目标,是目前我军装备的最新式反坦克武器。
当16辆受阅装备以10公里的时速通过前100米的敬礼区时,用时36秒,与预案的误差不超过0.15秒。方队领队赵彬告诉笔者,这是训练中定好了的标准:前后两车距离偏差不允许超出0.5米;左右间距偏差不允许超出0.1米;车辆要与道路上的标志线对齐,骑线米……
为完成这样的高标准要求,他们在每台车上都安装了“数字标尺”:激光测距仪、迈速表和高清摄像头。这些工具,可以实时记录车辆的位置信息和行驶速度,帮助驾驶员掌握车辆的状态。
当那个布满数字的显示屏慢慢的出现在驾驶座前方时,老兵雷鸣却有些抵触: “开了这么多年的车,凭感觉都能完成好任务,面前装个显示屏会干扰我!”多次训练摸索后,他却发现,挂二挡,踩油门,显示屏上发动机转速达到某个数字时,车速就能够达到标准要求。他一下子改变了态度,“有了直观的依据,不用再跟着感觉走!”
“精确打击能力是反坦克导弹最大的优势,也是操作上最大的困难。”副方队长龚亚信是一位博士后,他说,“我们通过精准化训练不仅进一步将新型反坦克导弹的数据转化为战场数据,更培养了指战员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到精确操作,精准命中!”
本次阅兵,由第38集团军某机械化师“松骨峰英雄团”抽组而成的这支方队,与后勤保障方队、白求恩医疗方队共同构成了展示我军后勤和装备保障能力的后装保障模块。
当这支方队通过时,他们给观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轮履混编,形态各异,却“步调一致”,犹如一体。
的确,这支方队由猛士引导车、拆装修理车、轮式装甲抢修车、轮式装甲抢救车和履带装甲救护车编成,共5型车辆4种底盘。
方队队长吴杰介绍,首次参阅的装备,具有机动灵活、反应迅速、信息化程度高、抢修能力强等特点,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和良好的战场生存能力。
“未来战场上,军事实力的对比不仅仅在于主战装备之间的对抗,更在于装备保障能力之间的对比。”方队官兵们认为,首次参阅受训,需要展示的就是这种能力。
方队组建之初,面对从全师各单位抽组的装备,吴杰一度皱紧了眉头——5种车型、4种底盘、轮履混编,起步速度不同、发动机转速各异,怎么样才可以让方队“步调一致”呢?
其他方队的训练只需研究一种训练方法,而这支方队至少要琢磨5种。他们铆足了劲,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将问题一个个“归零”。
藏族驾驶员泽仁郎加为了攻克油门不稳的难题,通宵达旦地查阅资料、咨询厂家,将拆装修理车的稳定度提高了30%。工程师何贵华每天吃住在训练场,练就了一身“听音辨障”的绝活儿,发动机故障一听一个准。
“抗战时期,我军还是骡马化部队,武器是半自动步枪和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山炮,装备损坏几乎得不到保障。进入摩托化时期,战斗员本身开始担负装备保障任务。机械化时期,对保障力量的需求开始显现。”历数中国装备保障力量的变化历程,方队领队罗路云不禁这样感慨。
他说,进入信息化时期,对装备保障的要求,除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快速、精准保障,各种抢救抢修车辆通过信息共享,就能实时感知各车状态,大到更换炮塔、履带,小到螺丝、导线,都能做到战场全覆盖、故障一网清,而未来恐怕还要实现远程维护。
当他们昂首通过,他们留给国人的永远是铁汉形象,永远是最斗志昂扬的一面。
但是铁汉亦有柔情时,当“将士受命”,他们又需要作出哪些舍弃,作出多少牺牲!
他们中,有第三次受阅的装备方队第一车驾驶员,被誉为新“兵王”的二级军士长丁辉,有被称为“来自野战部队的反坦克导弹专家”博士营长龚亚信,以及众多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贡献的普通一兵。
坦克方队90后战士党世成,入伍前在工厂做工,精通机械加工与焊接技术。他将专业技能运用到训练中,为官兵设计制作五线杆、十字架、多功能检查架、量角器、眼神标齐架等器材,大幅度的提升了训练效率。
在柴油滴漏非常有可能造成起火的危急时刻,反坦克导弹方队四级军士长刘登波用右手堵在柴油机精滤上,60度的油温下,他坚持的10分钟里,红肿的右手早已没有了知觉……
反坦克导弹方队的训练场上,上等兵何鑫宇衣服湿透,晒成了“熊猫脸”仍然坚持训练。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代表的不光是我自己。”
他说他代表着战友张皓琪,代表着战友范亮亮、梁立鹏、赵鹤友……在方队第二次末位淘汰时,张皓
“我们有着共同的梦想。”何鑫宇至今还清楚记着张皓琪离开方队时的话:“你一定要坚持到底,你要代表我们驾驶战车通过广场!”
装备保障方队乘载员教练张浩本是一名连长,因为曾经的受阅经历被任命为教练后,第一个任务就是选人。他一个连一个连地考察,生怕落下一个好苗子。
和张浩私交不错的两名战士听说连长负责选兵,因为身高和身体不协调未能进入初选名单,就信心满满地去找他,想让他“通融通融”。结果张浩却黑了脸:“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谁说也不行!”两人没留下,临走两人撂下一句话:“连长,你真较劲!”
家,每个人的温暖港湾。但对于受阅官兵而言,同家的温暖相比,使命更显重要。
“我刚出生的双胞胎女儿,妻子一个人在照顾。不久前,岳父又因病突然离世……”在空中护旗梯队,机长王杰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两行热泪顺着脸庞滑落。而飞行员吴楠在妻子分娩5天后就吻别襁褓中的儿子,踏上返营的列车。
为了参加阅兵,受阅方队中,有的官兵告别新婚的妻子,有的跪别病榻上的老人,很多人推迟婚期,一些人的妻子临产……“将士受命之时则忘其家,临危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一位战士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欠你太多,但你和我一样,除了奉献,不设其他选择。”(记者 董立龙 通讯员 李志涛)